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理论研究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作者: 达瓦拉姆发布时间: 2022-12-01 10:52:42来源: 西藏日报
打印
T+
T-

  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进一步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我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在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交融汇聚,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特别是近代以来 ,在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斗争中,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捍卫了国家统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努力,需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精神指引,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立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变化,在坚持民族理论政策不动摇的基础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路径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为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保障。71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历史阶段,走上了人民翻身解放、实现当家作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得到成功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做到“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教育,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要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提出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我们要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来做,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和方式,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实体化的宣传载体。大力实施模范区创建“九进”工程,积极推动形成互嵌式社会结构,让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促进各族干部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勠力同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心同德、携手并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开创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作者单位:林芝市委党校)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