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 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6月12日上午,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强调,要结合主题教育,深刻把握“千万工程” 的经验启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把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牢正确政绩观,坚持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努力推动新时代西藏各项事业发展 。
6月11日,西藏日报刊发署名评论:《结合西藏实际学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从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做三方面深入阐释西藏如何学习“千万工程”经验;6月14日,西藏日报刊发“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经验启示 努力推动新时代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系列报道首篇:《浙江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场美丽接力,何以延续20年坚定不移》,介绍浙江“千万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现将两篇文章集结推出,全文如下:
结合西藏实际学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李成业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近期,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在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强调,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机制,结合西藏实际,以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学习案例教材,积极探索创新,勇于担当实干。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关键在于弄懂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做。
学什么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成功实践。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效,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关心厚爱和关怀指导。“千万工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先导作用和实践引领伟力。
理论清醒,方能思想坚定。正当其时的主题教育,其首要任务和根基性工程就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西藏实际学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握好这一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把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真理伟力转化为推动西藏各项工作的强大实践动力。
核心领航未来,旗帜指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就是最重要的政令、号令、命令。结合西藏实际学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把“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责任、最高的政治原则、最大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做好所有工作的根本保证。
怎么学
山乡巨变二十年,诗画江南尽村野。浙江省“千万工程”为当前乡村全面振兴、构建美丽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启示。
“千万工程”是民生工程,更是富民行动,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的为民情怀。实践证明,只有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才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这块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当前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千万工程”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才能理清思路、把握方向、找准着力点。结合西藏实际,就是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千万工程”实施20年的实践证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乡村振兴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规范的模式,只要我们坚持用系统观念、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就一定能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20年来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基于调查研究的成果。实践证明,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离不开调查研究。要聚焦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等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把脉问诊,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工作难题,谋划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
如何做
“千万工程”启动实施20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每年召开高规格现场会,每五年出台一个实施意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画卷正在之江大地徐徐铺开。
认识来自实践,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结合西藏实际学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最关键的就是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区党委工作安排,脚踏实地干、雷厉风行干、掷地有声干,干好每一天、干好每件事,坚持久久为功,确保“四个创建”的每一项工作都落得实、落得好。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持续改进作风、狠抓落实,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工作千头万绪、极其复杂,绝对来不得半点花拳绣腿,要把各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说了就干、干就要干好、干就一定要干成。
“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党中央作决策,自治区有部署,市县乡就是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对标对表区党委“八个必须”“六个表率”的要求,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既要当好“指挥员”,又要当好“战斗员”,在履职尽责上作表率、在动真碰硬上作表率、在作风建设上作表率,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四个创建”的各项工作。
结合西藏实际学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还要注重制度建设。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要坚持用制度管人、靠制度办事,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责任管理机制、效率管理机制、精准督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公开监督机制,把抓落实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各项工作推进更加有力高质高效。
浙江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这场美丽接力,何以延续20年坚定不移
西藏日报特约记者、浙江日报记者 沈晶晶
从山清水秀的风景,到别具一格的农房,再到村咖、露营、民宿等业态,浙江乡村在互联网上常常引来艳羡。几乎可以说,浙江重新定义了“美丽乡村”。
但回望本世纪初,那时的浙江农村“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远和“美丽”扯不上关系。2003年6月5日,习近平同志亲自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场改变万千乡村面貌、造福千万浙江农民的变革,从此拉开帷幕。
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推动“千万工程”,这种跨越传统发展路径的全新理念,回应了万千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鲜活范例,也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打下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重塑农村人居环境
初夏时节,桐庐环溪村流水潺潺,民居掩映于绿树鲜花间,吸引游客徜徉其间。人们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村庄。
当时的环溪村,是21世纪初浙江农村的真实写照: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不尽如人意,“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有新房无新村”等现象十分突出。据省农办摸排,当时全省有4000个村庄环境比较好,3万多个村庄环境比较差。
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农村是重点,是难点,也是主战场。“千万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从2003年伊始,这一惠民情怀,也始终伴随着浙江的每一次抉择。
“用上舒适亮堂的厕所”,曾是浙江常山县不少山区村民的心愿。2017年,当地有2000多户农村困难群众住在没有独立卫生间的泥瓦房里。但卫生改厕,每户要花数千元,是笔不小开支。
老百姓期盼的事,再难也要做到。常山从有限的财政中拿出千万余元,免费为2000余户困难群众建起个性化卫生间。这一举措,推动农村旱厕拆除率达100%,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0年来,浙江聚焦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前置性工程为“先手棋”,浙江“千万工程”不断深化,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也折射出广大农村在新发展阶段中萌生的新需求、新问题。
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尽管“千万工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工作各有侧重,但省委抓人居环境改善的决心不变、信心不变、初心不变。历届省委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保持一项雷打不动的惯例:“一把手”直接抓“千万工程”,现场会定部署落实。
20年来,浙江始终从农村实际出发,使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建设的深度、推进的速度、财力的承受度与农民接受度相合,决不搞“一刀切”,也禁止大拆大建。
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领跑全国。村庄整治建设,也被浙江农民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坚持绿色理念,美丽经济风生水起
5月最后一个周末,湖州南浔区双林镇向阳村办了一场音乐节,朴树、郭顶、盘尼西林等音乐人和乐队齐聚,现场万人参与。
过去的向阳村,田地抛荒严重,集体经济负债150余万元,是当地的薄弱村之一。2012年,村里从环境整治入手,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入股等形式,打造水果创业园。村庄美了,绿色生态现代农业发展起来了,还吸引了占地约2500亩的文漾向阳里项目,带来了民宿集群、潮流艺术等新业态。
向阳村的变迁,正是浙江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建设美丽乡村的缩影,也是浙江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以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
20年来,浙江接续努力、持续深化,没有就环境抓环境,而是综合运用统筹发展的方式,把建设美丽乡村与经营美丽乡村统一起来,将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休闲旅游、运动健康、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农村产业蓬勃发展。
事实证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农民的钱袋子依然可以鼓起来。地处钱江源头的衢州开化龙门村,曾经“吃粮靠救济,穿衣靠养猪,用钱靠砍树”,这些年村里深入挖掘溪流、森林、美丽庭院等生态旅游价值,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从“卖山林”到“卖生态”“卖文化”,如今这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20年来,浙江无数乡村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2022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不仅如此,在“千万工程”扭转农村环境污染、产业空心化等趋势下,浙江适时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启动“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大力推动资金进乡村、科技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推动乡村产业、科技、文化、治理等方方面面人才振兴。
截至目前,仅回乡创业创新的大学生农创客数量,就已超4.7万名,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和动能。
坚持城乡统筹,拥抱乡村美好生活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关于农村发展存在诸多误区,一是认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难以兼顾,二是建设农村与推进城镇化对立,现代化发展的重点在城市。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要把“千万工程”作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通过增强统筹城乡中的规划意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20年间,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持续推动下,深化“千万工程”已成为浙江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工程。
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四好”农村路、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服务集成。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累计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建成农家书屋25335个,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基本构建。
浙江农民感叹,“生活和城里一样便捷,环境还比城里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千万工程”面向农村、扎根农村,但也绝非把农村与城市两者割裂开来,它一方面着重打开城乡资源要素双向交流的通道,一方面注重保留农村特色,把乡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因而也带来了城乡关系的深刻变革。
就在5月28日,温州龙港市华中社区的冯世恩收到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15万元。这意味着,将农民群体纳入公积金保障体系的改革正式落地生效,成为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供给。
近年来,从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到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抵押流转等,再到产权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等改革,浙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破除了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性体制机制障碍,赋予了农村充分的发展权利,推动了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年来,浙江城市化率从47.5%提高至73.4%,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37缩小到1.9,是全国倍差最小的省区。
农村现代化不是将农村变为城市,而要让农村建得更像农村。“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强调“千村千面”“万村万象”,根据不同村的具体情况,分类确定建设模式和“一村一策”,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
浙江因此有了富阳东梓关村、兰溪诸葛八卦村、温岭石塘村等各具江南水乡、历史文化、海洋风情特色的村落,也由此吸引更多城里人进村消费、回村创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眼下,“千万工程”仍在迭代。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在城乡融合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这场延续20年的美丽接力,支撑起浙江乡村的一次次跨越,也指引人们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