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理论研究 > 正文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鲜明底色

作者: 吴坚发布时间: 2021-08-23 10:29:10来源: 西藏日报
打印
T+
T-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从现场一次次爆发出的发自肺腑的欢呼声,足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审视这一伟大实践,我们有理由确信,人民性是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亮丽底色。

  一、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民心所向,是人民幸福的集中体现。为此,我们党勇挑历史重担,践行初心使命,矢志不渝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了守人民的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惠及人口最多、规模体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小康社会,它不是中国古代小康社会理想的简单的现代升级版,也不是西方福利社会机械的东方复制版,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中为了人民是其价值追求,也是显著特征。

  在脱贫攻坚中,为了人民体现在抓重点、补短板。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中,西藏是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必须把解决贫困群众脱贫问题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突出的任务,在补短板上用全力,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农牧民得到实惠、享受到发展成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情关怀下,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动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制定出台脱贫攻坚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和政策措施,形成了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多层次、全方位、各领域的“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的大扶贫格局。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采取差异化扶持,因地因贫因人精准帮扶,举全区之力,按照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面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截至2019年底,全区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地消除了长期困扰西藏各族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切实兑现了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郑重承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党中央迅速领导建立防止返贫监测机制,进一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全面小康社会高质量建成。

  在脱贫攻坚中,为了人民体现在抓落实、控风险。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面小康不是简单的脱贫攻坚,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超级民生工程。在西藏发展建设的各个时期,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加快西藏发展为目的,在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和稳定等方面谋划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大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中央召开第六、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及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出台以来,我们党坚持“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这一根本宗旨,开辟了党治藏方略的新纪元,为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和支撑。党的事关西藏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取向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措施,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上。项目建设既立足西藏的长远发展,又着眼改善近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把国家对西藏的巨大投入同实现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以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实践中走出一条随着国家援藏力度的不断加大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的新路子,使广大农牧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实惠、普遍受益、长期受益。

  同时,与脱贫攻坚同向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攻坚战,同向发力进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反腐败斗争、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等,这一切旨在解决制约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一系列问题。

  在脱贫攻坚中,为了人民体现在观大局、谋长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停止,因此全面小康社会不是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终点,而是动态的、发展的新起点。作为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我们党初心使命的传承接力。

  二、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从革命、建设到改革,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并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伟大历史任务,需要紧紧依靠人民,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脱贫困不仅是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大事,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大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关于共同富裕的庄严承诺。为了兑现这个承诺,我们党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在纵向上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体制机制,在横向上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心系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东部结对帮扶中西部,单位部门定点帮扶贫困县、贫困村,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全民参与攻坚、全民努力攻坚,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彰显了伟大的人民力量。

  我区在推进脱贫攻坚时努力激发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坚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在全区广泛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组织基层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农牧民宣讲员,采取面对面集中宣讲、开办夜校、入户走访等形式,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宣传阐释脱贫攻坚政策举措,让贫困群众广泛知晓,依靠政策优势开辟脱贫路径。大力宣传“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理念,大力宣传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激发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信心和斗志,不断学习科学技术、提升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贫困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广大农牧区群众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准得到极大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文明程度有了全面提升。

  汇聚全民力量奔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奋斗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过程,也是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奔小康强大动能的过程,更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伟业的过程。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党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注重聚民力、汇民智,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起磅礴力量。

  三、脱贫成果由人民评判体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自信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完成得怎么样,承诺兑现得如何,最终都要由人民说了算。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服务的评判有一套人民标准,即强调人民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脱贫攻坚把人民群众认可度作为评价指标。脱贫攻坚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和成色的核心指标,如何判断脱贫攻坚是脱真贫、真脱贫,关键在考核评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而且要较真、叫板”。国家先后印发有关考核、评价办法,形成了脱贫攻坚考核评估体系,完善了以省为单位采取省际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媒体暗访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在直接决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的第三方评估中,群众认可度是必考项,而且必须高于90%,否则一票否决,这充分证明了人民评判的效力,也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决心和自信底气。此外,在脱贫攻坚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脱贫攻坚监督体系,以及定期开展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无不把人民群众认可度、满意度作为重要监督结果并运用到考核评估中,由此让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我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确保脱贫成果得到全社会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一是严格督导检查考核。高度重视问题整改工作,把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作为对工作检验和提升的主要途径。运用督导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制度,开展全方位无死角的多轮督导考核,营造脱贫攻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2016年以来,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省际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审计监督和专项资金绩效考核以及自治区组织的巡视、纪检部门明察暗访、市(地)间交叉考核、人大政协专项调研,对发现的问题追根溯源、迅速整改,倒逼各地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确保真改实改。二是规范脱贫退出程序。在推进精准脱贫过程中,结合实际形成科学的考核方法,防止出现不严不实、弄虚作假、“数字游戏”等行为。严格按照“群众自我评价、社会充分监督、县乡开展自验、第三方评估”的退出评估方式,以“群众认账、评估认理、退出认真”为标准,全面开展贫困对象退出自查自验,评估结果在县乡村三级公示7天,最终提交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审核。在推进精准脱贫过程中,对贫困退出开展考核评估检查,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年度计划脱贫摘帽县区评估验收,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质量。三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加强对脱贫人口、贫困边缘人口持续跟踪监测,建立重大自然灾害致贫预警机制,将新增贫困人口、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帮扶对象,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惠民补助政策,将生态补偿岗位、贫困大学生“三免一补”等政策精准到户到人,强化贫困人口脱贫后的稳定长效增收机制,最大限度防止出现新的贫困人口和脱贫人口返贫。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高质量解决了“如何退”的问题,从根本上确保了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尺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恪守由人民评判的根本尺度,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把各项工作,包括脱贫达标工作评价交给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纳入考核范围,无不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实现宏伟目标的自信底气。

  (作者单位:自治区社科联)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