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理论研究 > 正文

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 2020-12-21 13:54:43来源: 西藏日报
打印
T+
T-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中,现实背景基于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即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西藏工作是事关全局的工作,事关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事关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西藏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促进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早在1986年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黎澍先生提出;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正式进入官方话语体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其提升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2018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政治术语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新理念正式进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

  各民族始终将维护祖国统一作为自身最高的政治理想和高于一切的根本利益,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亘古不变的历史主流。维护祖国统一、保障国家安全、确保国家政权巩固、加快国家发展,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应有之意。党从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衷和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汇聚磅礴伟力,持续接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一改往日的落后贫穷面貌逐步富起来,得以迈入新时代并向现代化强国发展。当今世界发展变化一日千里,无论是应对挑战、化解风险,还是反对霸权、引领治理,都需要各个民族齐心协力,进行长期的奋斗。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决定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道路绝不会平平坦坦,而是充满了坎坷。为此,必须坚持不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使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团结一致,确保中华民族在走向复兴的前进道路中具有披荆斩棘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不仅建立了大一统局面的物质基础,也建立了牢固的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国家观念。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唯有民族团结,社会才能避免动荡,人民才能免于苦难,党和国家事业才能前进。民族团结工作做得好不好,事关党和国家以及人民事业发展全局。民族团结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长期坚持才能够实现,也需要在各族群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唯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如磐石,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才能稳如泰山。

  二、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总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强调中华民族面对外国侵略出现之后,中国各族人民通过在共同抗击外国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各族人民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共同命运的整体,必须团结起来,守卫共同的家园,共同抗击敌人,这一方面侧重于强调对外国侵略而言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百年屈辱史。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始终站在祖国一边,并为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在同仇敌忾、共同抵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尤其是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的概念也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真正深入到各族群众的内心,成为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自觉的复合民族实体的称谓。

  二是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来说,侧重于强调中华各民族之间的统一性。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缺少哪一个民族都不叫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56个民族简单的相加与整合,而是各民族之间经过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一个荣辱与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历史上各民族群众共同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法国历史学家勒南在论述民族时曾说:“在过去,有共同的光荣和痛楚可以分享;在未来,有同一个计划需要实现。”这意味着共同体意识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规范,是国内各民族在对待国家、民族等问题时,凝聚出的共同情感利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路径中承袭,又随着时代发展转向创造性的建构。例如,国家统一层面,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天下一统观,到今天“我们决不会坐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受损,决不会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侵犯和分裂祖国的神圣领土”的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民族团结的层面,从“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朴素民族观,到“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顺应新时代的民族团结思想。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藏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复杂形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促进全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最大限度地凝聚民族力量,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更能提高各民族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各族群众正确认识和感知中华民族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西藏广大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维护祖国统一这个底线思维,即: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据考古发掘显示,西藏的旧石器文化在类型、加工技术等方面与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明有着密切联系。以昌都卡若遗址、拉萨曲贡遗址以及藏北细石器遗址等为代表的西藏新石器文化,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同源一体。在阿里噶尔县故如甲木寺出土的绣有汉字的“王侯铭文锦”,表明在距今约2000年前西藏地区已经与中原王朝有了密切联系。唐朝时期,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成为藏汉民族团结的千古佳话,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见证了汉藏关系的历史事实。1247年,《萨班致蕃人书》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行政管辖之下。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行使对西藏地方的行政管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国领土包括蒙古、西藏、青海及22个行省,相继设立蒙藏事务局、蒙藏院、蒙藏委员会,在西藏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对西藏地方直接行使主权管辖治理。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从此,西藏各族人民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开启了在祖国大家庭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纪元。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同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的斗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关系国家安全和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要认清“谁在造福西藏、谁在祸害西藏”,切实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的分裂破坏活动作坚决斗争,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西藏和谐稳定。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生命线”的高度重视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一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共识。这个共识是西藏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社会安定、各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全区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都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要坚决依法惩处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二是必须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好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增进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积极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三是引导各族群众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把西藏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四是扩大“双语”教学工作开展。语言互通,是民族间交流的基础。“双语”教学双向开展,在推广国家通用普通语言文字的同时,还应该面向汉族和其他民族开展藏语言文字教学,这是增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

  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决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积极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校)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